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辦
來源:米易縣民政局 發(fā)布時間:2023-07-04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shù): 0
近日,第十一個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活動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活動主會場設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同時在江蘇、山東、廣東、廣西、海南、青海等地設立分會場。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媒體記者、公益慈善組織和社會愛心人士來到救助管理機構實地參觀考察,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副司長張貞德,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徐曉光,杭州市政協(xié)副主席陳國妹,浙江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江宇,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黨組成員、辦公廳副主任周國江,杭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何凌超,救助管理領域?qū)<遥鞯鼐戎芾頇C構代表等共300余人在主會場參加活動。活動現(xiàn)場還同步啟動了全國“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
今年“開放日”主題是“科技賦能筑大愛,溫情救助守初心”。近年來,科技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活動現(xiàn)場通過設置專門版塊,集中展示科技為救助管理工作賦予的新支撐、新力量以及取得的新成效。“抖音尋人”公益項目介紹了精準地域彈窗技術在尋親領域的應用情況,廣東省民政廳介紹了“粵省事”小程序給走失人員家庭帶來的便利體驗。活動現(xiàn)場還舉辦了認親活動,浙江臺州籍受助人員小何2016年離家出走,近日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在接到其家人的尋親求助后,第一時間安排工作人員上街尋找,聯(lián)動公安部門運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不斷縮小搜尋范圍,經(jīng)過八個多小時的努力,最終幫助他們實現(xiàn)了家庭團圓。據(jù)統(tǒng)計,2022年,全國救助尋親網(wǎng)點擊量達到50余萬次,各地民政部門和救助管理機構積極開展“智慧尋親”,會同公安機關利用DNA比對技術、人臉識別技術,幫助1.6萬名受助人員成功尋親。部分地區(qū)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技術搭建遇困人員快捷求助途徑,使用無人機發(fā)現(xiàn)搜尋遇困人員,提升了救助服務時效性、便利性、可及性。
除主會場外,6個分會場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江蘇省鎮(zhèn)江市救助管理站在車站廣場向市民介紹救助管理工作并答疑釋惑,山東省菏澤市救助管理站聯(lián)合消防部門共同開展救助與消防安全宣傳,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救助管理站邀請志愿者到街面為流浪乞討人員發(fā)放端午禮包,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救助管理站通過抖音直播間直播尋親活動,海南省救助管理站邀請海南日報主播帶領市民參觀救助管理站,青海省西寧市救助管理站走上街頭宣傳救助政策。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讓群眾進一步了解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擴大救助管理工作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全社會關心救助管理工作、關愛流浪乞討人員的良好氛圍。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心關愛流浪乞討人員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強調(diào)對困難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民政部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出臺政策,各地黨委、政府堅決落實屬地責任,民政和相關部門履職盡責,通過開展“寒冬送溫暖”、“夏日送清涼”等專項救助行動,為臨時遇困人員撐起“安全傘”,筑牢“避風港”。據(jù)統(tǒng)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救助管理機構累計救助流浪乞討等各類臨時遇困人員2100萬人次,2022年救助75.1萬人次,街面勸導救助32.8萬人次,為近2萬名長期滯留人員辦理落戶手續(xù)并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有效保障了他們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
浙江省高度重視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建立了“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杭州市作為先行先試的典范,形成了“燈塔工程”、“北斗尋親”、“老李工作室”等一批救助品牌,實現(xiàn)了受助人員“零托養(yǎng)”、“零滯留”。在第19屆亞運會、亞殘運會即將召開之際,杭州市通過舉辦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活動,呼吁社會各界關心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為共同營造文明、和諧、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