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四川民族博覽》微信公眾號
五彩的針腳,
搖曳的裙擺,
方寸間,飛針走線,
便繡成古樸奇異的繁花世界,
這就是新山傈僳族刺繡技藝。
關于刺繡的動人傳說
關于傈僳族刺繡的起源,在當地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從前,有一位傈僳族神勇的獵手,經常外出打獵,凡是獵獲美麗的皮毛他都要帶回寨子送給他心愛的情人。他的情人收到這些珍貴的皮毛后怕丟失,就把這些五彩斑斕的皮毛拼湊起來,縫制成衣服,穿在身上。姑娘們發現這種衣服款式新穎美麗,色彩斑斕,都愛不釋手,于是就仿照這樣的色彩花紋刺繡在衣物上,從此就有了傈僳族刺繡服飾。
千絲萬線 繡滿生活
傈僳族婦女心靈手巧,個個都精于刺繡。她們將五彩斑斕的絲線,安排進一片純白麻布,信手飛針走線。不一會兒,你就會看見一片花團錦簇,色彩斑斕,民族特色濃郁的繡品。傈僳族有多愛這些五彩的刺繡呢,你看,從頭到腳,無一不是她們的作品。從頭飾、腰帶、上衣、裙子、麻筒袋子……幾乎傈僳族同胞全身的衣物飾品和生活用品都是用刺繡來進行裝飾。這些刺繡作品不僅實用還分外有藝術美感!
不用底稿,隨心起筆
作畫往往需要畫草稿,刺繡也應該如此。但新山傈僳族的刺繡不同于其他傈僳族刺繡,其最大特點就是不提前在布上畫底圖。她們僅僅憑借對自然和生活的觀察及喜好,在腦海中構思圖案、色彩,全憑豐富的想象力繡出一幅幅作品。這些作品加入了花草鳥獸、日月風云,也融入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祝愿與期待,構圖獨特、色彩斑斕、手工精美、充滿藝術想象力。
吸收了自然界萬物的美以及傈僳族文化的精髓,每一位傈僳族繡女都是一位藝術家。她們正不斷用刺繡繪畫寫詩,書寫著屬于傈僳族的動人故事!
知識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以下方面: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國務院非遺保護體系: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十四五”規劃綱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
主辦:米易縣民宗局 承辦:米易縣電子政務辦公室 網站維護電話:0812-8179802
備案序號:蜀ICP備14016536號 網站標識碼:5104210002川公網安備510421020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