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隴彝族鄉位于米易縣西南部,距離縣城67公里,平均海拔2300米。全鄉轄區面積約228平方公里,下轄6個村50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560戶10910人,其中彝族人口占84%,常住人口6182人。近年來,麻隴彝族鄉聚焦如何既尊重傳統文化又滿足移風易俗、推進基層治理的需求,積極了解群眾“急難愁盼”,全面征求意見和建議,引導村民爭做移風易俗的引領者、推動者、實踐者,堅決不讓席地而坐、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成為影響家庭關系、鄰里關系的隱患,厚植勤儉節約、勤勞致富良好氛圍。麻隴彝族鄉先后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全省鄉村文化振興魅力競演大賽十大魅力鄉鎮、全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等榮譽稱號。
杜絕鋪張浪費,建公共廚房,教“上桌吃飯”。麻隴彝族鄉以莊房村、馬井村等為試點,通過黨員示范指導外來自發搬遷人群改掉聚餐、聚會席地而坐的習慣,從“上桌吃飯”開始移風易俗。通過集體籌資、村“兩委”管理使用、向村民免費開放的方式,在莊房村4社、馬井村1組等群眾聚居點試點建設公共廚房,每個公共廚房場地可容納200人以上用餐。為堅決剎住紅白事“動輒殺牛宰羊”鋪張浪費風氣,村“兩委”制定公共廚房管理使用制度,以租用場地自操自辦、整體包干等多種靈活形式,統一宴請標準、用餐桌數等,樹立“紅白事”集中辦宴文明新風。結合公共廚房開辦,試點村為群眾提供600平方米以上娛樂活動場所,常態舉辦火把節、篝火晚會等民俗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有效促進鄰里和諧互助。麻隴彝族鄉以建設公共廚房為基礎,帶領外來自發搬遷人群共建共享新生活,通過共同使用、共同管理、共同受益,促進群眾愛護公共衛生、公共資源,守規矩、愛家園,“客人”變“主人”。
堅持以文潤心,定村規民約,治“高價彩禮”。為有效整治“走一位老人,還幾代人情”“娶一位媳婦,背一身債務”等攀比心理,針對“牛價掛禮”、大操大辦、高額彩禮、薄養厚葬等陋習,麻隴彝族鄉堅持以轉變群眾觀念為核心,通過開展“勵志奮進、脫貧奔康”“五講五評”系列活動,指導所有行政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發動黨員干部帶頭示范、重點整治,堅持從“小碗菜小份菜”“送禮不超800元”“不隨意殺牛宰羊”“不亂吐痰”等小切口著手,倡導紅事新辦、白事簡辦。選樹先進文明典型,推選上報縣級以上星級文明戶(家庭)、身邊好人等30余人。堅持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發揮優秀民族文化教育人、影響人、塑造人的重要作用,實施團山堡全國傳統古村落整體功能性改造提升,修繕改造農房風貌40余戶,將村規民約、民族新風尚等上墻展示,新增太陽能路燈等節能設施,新建群眾性文化活動廣場1300余平方米,項目實施有效促進了古村落的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提升,帶動了觀光、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通過舉辦火把節、妞妞桃節、櫻花節等民族特色活動,對外展示彝族古村落群眾的傳統民風民俗,大力倡導勤儉節約文明新風,“高價彩禮”盲目攀比現象得到有效整治。
展文明新風,豐富文化載體,引導勤勞致富。麻隴彝族鄉依托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新建集宣傳、教育、實踐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米易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集中展示彝族各種農耕用具、器具、民族傳統服飾、首飾、刺繡等民族特色文化,展示近年來麻隴彝族鄉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征求民情民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自然景觀、融合生態保護,充分保留當地母親河--姆隴河的自然形態和文化印記,沿河修繕改造親水、戲水、休閑、觀光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濱河景觀區,鋪設觀光步道,建設景觀便民橋,新增公共衛生廁所、觀光亭等,采取以村集體、村民出資入股,按股分紅的方式,經營餐飲、旅游服務等,助推農文旅融合發展,穩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帶動周邊2668人(其中76.6%為彝族)提升人居環境,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同時,堅持推行油桃標準化種植示范,邀請專家手把手教果農、果農帶果農的方式,精準把控油桃嫁接、施肥、剪枝、疏果等生產全流程,不斷提升油桃種植水平和品質,發展油桃種植面積3000余畝,年產量達7500噸,產值達3000余萬元,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積極探索產業多元發展模式,投資修建油桃觀光步道,配套建設景觀長廊、景觀亭、景觀臺等,每年定期舉辦妞妞桃節,結合鄉長帶貨、山地賽車、抓豬摸魚等民宿體驗游活動,年均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有效促進了產村融合和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厚植勤勞致富、共同富裕濃厚氛圍。
主辦:米易縣民宗局 承辦:米易縣電子政務辦公室 網站維護電話:0812-8179802
備案序號:蜀ICP備14016536號 網站標識碼:5104210002川公網安備510421020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