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縣調整布局 城鄉融合提升農村教育質量
來源:米易縣教育和體育局 發布時間:2024-09-27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0
一、基本情況
米易縣農村學校和幼兒園數占總數的85%,農村學生數占總數的80%,要實現共同富裕,主要在于提升農村教育教學質量。為此,我縣緊緊圍繞打造區域教育強縣,助推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目標,結合城鎮化進程,以合理優化調整教育布局、高效統籌調配教育資源、深化改革推動城鄉融合為抓手,健全均衡可及、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二、主要做法
(一)調整布局,讓城鄉融合教育“可能”。
我縣原有農村學校和幼兒園是以鄉鎮為單位進行辦學管理,自身難于克服的困難多,教育質量普遍較差。通過布局調整撤并小規模學校和幼兒園,利用集團化辦學調整了全縣農村學校和幼兒園的管理體系,城區所有優質學校和部分質量較好的鄉鎮學校擔負起領航責任。學前教育“1+3+11+N”管理體系:成立學前教育集團管理全縣公辦幼兒園,下設三個子集團分別管理全縣北部片區、西部片區和南部片區共11個鄉鎮的中心園,再由中心園管理村幼。小學階段集團化辦學模式:5個教育集團,由一小、二小領航縣城周邊四個鄉鎮中心校和村小,另在北部片區、西部片區和南部片區以中心鄉鎮為中心組建了白馬小學教育集團、普威小學教育集團和撒蓮小學教育集團。初中階段集中縣城辦學模式:利用城區富余資源,將兩所農村初中全部搬遷至縣城,米易三中搬遷至米易中學內,作為米易中學的初中部進行管理,米易四中搬遷至米易一中內,組建米易一中教育集團。
(二)調配資源,讓城鄉融合教育“可為”。
一是“人”資源的調配。我縣在集團化辦學的同時,進行了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了“校管校用”管理模式,建立了以縣為單位的師資“蓄水池”,暢通了校際人員流動壁壘。采取全縣干部統一選拔調整、師資“三年一大聘、一年一小聘”的方式,通過集團間流動解決各學校管理力量薄弱和結構性缺員問題。兩年時間,選拔培養后備干部61人,其中20名中青年干部走上校級管理崗位。404名專任教師通過崗位競聘跨校流動,調整10名優質學校校級干部到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任職,41名老師流動到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二是“物”資源的調配。農村鄉鎮學校規模較小的居多,生均公用經費總量較少,難于支持學校的發展所需。我縣以集團內資源調配的方式,改善多所小規模學校的辦學條件。
(三)幫扶帶動,讓城鄉融合教育“可以”。
補充19名科研員和教研員,組建21個“三名”工作室。將“技”資源在全縣調配。一是建立教科研基地校。教研員和“三名”工作室成員深入基地校進行實地研究和指導,“手把手”幫助學校改進管理、改變常態課教學、提高教研和科研質量,建立11個教科研基地校。二是遴選培養“星火教師”。在全縣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遴選200余名中青年教師,教研員和“三名”工作室成員通過師徒結對培養中青年教師。三是開展送培送教活動。教研員和名師工作室到校磨課、組織并示范校本教研、示范課、專題講座等,組織骨干力量到薄弱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巡回送教68節,著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素養。
三、實施成效
(一)整合優化資源,促進均衡共富。
教育布局的調整,集團化辦學的推行,有效緩解了“城擠、鄉弱、村空”供需矛盾,在領航學校帶領下,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以及小規模學校有了更好更快的發展。兩年時間,逐漸摸索出“六統一六提升”的一小集團化模式和“三引領三融合”的二小集團化模式,各教育集團發展勢能正積聚壯大。
(二)補齊短板弱項,改善辦學條件。
一是補齊農村師資短板弱項。通過集團內部“走教”動態解決了各農村學校臨時代課問題,跨集團交流帶動農村學校教師用最新理念和教學方法開展教育教學,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二是規范提升農村辦學質量。各個村小通過集團力量,解決了教師辦公桌破舊問題,村小全部更換了不規范的試卷保密柜;縣幼三個子集團統一制作集團內中心園、村幼的印刷材料,既保證了材料規范,更解決了小規模村幼辦公經費匱乏的問題。
(三)提煉推廣成果,提升教育質量。
一是深化成果推廣應用。整合“三名”工作室成員、教科研隊伍、督導隊伍力量,通過學科教研、教學視導等形式,分批對教科研基地校教育教學管理、教學方法等進行全方位指導,引領課程教學改革,助力全縣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教科研基地校為實踐平臺,通過校本培訓、縣本培訓、示范課、公開課等載體,在全縣推廣研究成果,助力全縣教育教學質量提升。2023年我縣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省級試驗區。二是整體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在集團化辦學和“縣管校聘”改革保障下,我縣城鄉融合教育質量正穩步提升。在市質量監測中,我縣農村學校平均分與全市平均分差距不斷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