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立完善脫貧攻堅后期幫扶機制,確保實現“一翻番、兩提升”目標調研報告
來源:縣政府辦 發布時間:2019-11-19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0
關于建立完善脫貧攻堅后期幫扶機制,確保
實現“一翻番、兩提升”目標調研報告
熊玉蘭、邱國萬、王裔
為實現全縣已脫貧貧困人口、已退出貧困村,至2020年每年(2018年、2019年、2020年)都達到當年的脫貧退出標準,圓滿完成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目標任務,確保到2020年實現“一個翻番”“兩個提升”目標(到2020年貧困人口收入在2017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即2018年4550元、2019年5600元、2020年7000元),生活質量和生活保障再得到提升、致富能力和致富水平再得到提升),縣扶貧移民局擬定了《建立完善脫貧攻堅后期幫扶機制,確保實現“一翻番、兩提升”目標” 》調研課題,并牽頭組織縣委農工委、縣農牧局、縣人社局、縣民政局、縣供銷社、縣商糧局等部門,深入撒蓮鎮、丙谷鎮、普威鎮、白坡彝族鄉等鄉鎮貧困村進行了專題調研,主要目的是摸清實情、找準存在問題的癥結、提出有效措施和辦法、建立健全脫貧攻堅后期幫扶長效機制。
1、? 基本情況
2017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縣緊緊圍繞貧困村“一低五有”、貧困戶“一超過六有”脫貧退出標準,各部門、各鄉鎮積極主動、廣大黨員干部實干苦干,完成了剩余17個貧困村退出、4521名貧困人口脫貧的減貧任務和2016年前已退出的8個貧困村、已脫貧的8393名貧困人口鞏固提升的目標任務,完成了省級縣際間實地交叉考核工作。2018年至2020年我縣將圍繞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進一步夯實脫貧質量,提高脫貧群眾收入,確保2020年脫貧群眾與全國人民同步邁入小康社會。但是通過深入貧困村開展專題調研,發現部分脫貧群眾產業發展單一,農業種植、養殖技術能力差,部分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同時部分貧困群眾產生了“等靠要”的依賴心理,缺乏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主動性,造成自主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存在返貧的可能。 同時在相關醫療救助政策,貧困群眾技術技能培訓等方面還存在不足。
2、? 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增收方面。
一是產業發展業態有待擴展。我縣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仍以傳統的種植養殖業為主,產業發展業態相對單一、方式較為粗放,受市場價格影響大,產業抗風險能力較低,依托農業產業為基礎的三產融合發展不足,產業鏈延伸不夠、產業附加值挖掘不足。二是產銷組織化程度有待提高。貧困地區引領產業優化提升的龍頭企業不多,專合社帶動產業發展的后勁不足,農戶對市場需求變化的把握能力不足,分散化、小規模的產銷格局有待深入改觀。三是科技推廣有待深化。技術人員不足,部分地區技術培訓和實地指導仍不夠深入,示范樣板不多,農戶對標準化生產技術掌握程度不高,存在部分種養技術難題。四是就業穩定性不高,參培積極性待提高。大多數貧困勞動力文化程度低,參加培訓積極性不強。少數民族村、偏遠山區及年齡較大的部分貧困勞動力僅有小學文化,甚至是文盲,有的還不通漢語,他們擔心參加培訓聽不懂、考核不過關,影響了參訓的積極性;同時貧困勞動力文化程度、家庭需求、就業能力等因素與企業崗位需求不相適應,他們就業的穩定性總體上來看均不高。
(二)社會保障方面。
一是政策并軌,貧困戶報銷比例降低。2018年1月1日起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正式與城鄉居民醫保正式并軌后,現行醫保政策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報銷比例較低,衛生扶貧救助基金承擔壓力較大。二是衛生扶貧基金申報工作進度慢。貧困患者縣域外住院治療后申報衛生扶貧基金,部分鄉鎮工作滯后,導致衛生扶貧基金遲遲不能撥付。貧困患者縣域外住院治療后申請民政救助,其審核撥付時間嚴重滯后,導致基金申報遲遲不能申報;部分符合民政救助的患者未進行民政審核救助等。三是部分群眾主動意識差。部分慢性病患者健康意識不夠,在生活方式、自我調理、服藥依從性方面主動意識嚴重缺乏,而且部分慢性病患者未辦理慢性病證,無法享受慢性病門診就診報銷相關政策。四是部分新生兒不能享受政策。主要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新生兒上戶后不能立即錄入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信息系統,導致其參加城鄉居民醫保后不能及時享受財政代繳個人繳費和醫保傾斜支付政策。五是部分人員不能提供參保資料。部分人員因外出打工或舉家遷移等原因,無法提供所需參保資料,不能辦理參保手續。極少部分人員由于等、靠、要思想作祟,不愿意參保,在社區、村組工作人員上門動員過程中,出現不但不提供參保資料,還辱罵工作人員的情況。
(三)集體經濟發展方面。
一是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貧困村集體原始積累底子薄,來源渠道單一,多數貧困村依靠資源、資產出租等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村集體經濟長期持續增長存在一定的困難。二是基礎設施薄弱制約發展。大多數貧困村處于二半山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條件差,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又遠離市場,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三是部分村社干部觀念落后。部分村干部缺乏發展意識,創新精神不夠,集體經濟發展思路狹窄,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責任感不強,發展觀念滯后,思想僵化,創新性、專業性人才匱乏。四是營銷體系建設滯后。我縣集體經濟發展大多是農業產業型,產業發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營銷體系建設沒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
(四)“四好村”創建方面。
一是傳統思想難改變。我縣居住有彝、傈僳等25個少數民族,部分少數民族是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大多保留了原始的民族風俗和生活習慣,對新生事物排斥,接受能力差,“等靠要”思想嚴重,改變難度大。二是“三會”“五員”獎懲機制不完善。“三會”“五員”雖然已明確了相關職位對應人員,但多為兼職,獎懲機制不到位,導致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實質性效果不明顯,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三是“七個好”開展推進不力。“七個好”評比參差不齊,除少數村持續開展外其余行政村均未扎實開展。四是群眾參與程度不高。由于當地群眾參與度不高,工作開展較為困難,未形成統一認識,在村容村貌治理、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效果不明顯。
(五)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方面。
一是安于現狀、得過且過。部分貧困戶對現有的生活水平和生產條件非常滿足,不愿意輕易去打破生活現狀,不重視子女教育,對于好的發展思路、發展意見建議不予采納,懶惰思想、保守意識濃厚。二是缺乏信心、徘徊觀望。部分貧困戶幾代人長期處于貧困之中,對于脫貧致富持懷疑態度,不相信通過自身辛勤勞動、努力奮斗能脫貧致富,有的貧困戶對當前形勢認識不足,認為政策不具有持續性,不會充分抓住惠民政策和幫扶機遇促進自身發展,始終抱著等等看的觀望思想。三是消極應付、推推動動。部分群眾存在“坐等扶貧”的依賴心理,主體意識不強,缺乏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部分貧困戶幫扶完全依靠政府,對扶貧項目參與、配合程度不高,即便因政策脫貧,也極可能返貧。四是意愿強烈,能力不足。部分貧困群眾有發展意愿和致富信心,但因居住地惡劣,生產生活條件差,交通不便、用水困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新觀念的能力弱,發展生產能力低、務工技能差,想發展但找不到好的路徑和方法。部分貧困群眾短時間內通過努力不見成效,就放棄發展思想、喪失發展斗志。
三、創新舉措
(一)持續提高貧困群眾增收水平。一是進一步調整優化貧困地區產業結構。按照“種養循環、長短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按區域適應性和區域產業優勢對特色水果進行優化提升,突出錯季上市優勢和均衡供應,以開發精品果、綠色食品為目標,發展“名、稀、特、優”高檔林果品種,強化低產果園的改造,形成助農增收的特色林果基地。適度布局發展中藥材、高山蔬菜等見效快的產業,引進高產、優質、抗逆、適銷的特色品種,引導發展林下種養殖業。二是創新發展模式,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依靠文化獨特、風情濃郁、環境優美、景觀奇特等資源優勢,積極開發特色鮮明的康養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實現農旅融合互動,形成“依托產業興旅游、發展旅游促品牌、提升品牌壯產業”的農旅良性互動發展格局。三是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水平。圍繞貧困村特色產業發展,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經營主體在資金、技術、質量品牌、市場營銷方面的優勢,對貧困地區的新型經營主體實施規范化建設。四是積極打造品牌,開拓市場,提高貧困地區農業效益。根據我縣貧困村特色農產品特點,引導貧困村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申報“三品一標”等品牌認證,進一步推進“陽光米易”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和已注冊的“三品一標”在貧困村的應用。積極提高貧困地區農產品知名度;創新開展電子商務等新型營銷方式,拓寬銷售渠道,減少中間環節,讓貧困戶享受流通領域的增值份額。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推進農產品質量提升。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搭建縣、鄉、村三級質量監測網絡,強化源頭治理、過程管控和質量追溯,建立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六是加大職業培訓力度,提升就業創業能力。以市場需求和創業規律為導向,大力實施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提升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促進就業和自主創業,切實提高貧困地區群眾技術技能水平。
(二)持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一是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清產核資,進一步摸清貧困村資產總量結構,明晰村級集體產權,分類盤活資產經營。二是指導貧困村充分利用好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發展經營性項目,增加經營性收入。三是借鑒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的經驗,指導貧困村轉變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可持續性。四是加強與商糧、供銷等部門積極有效溝通,幫助貧困村構架營銷體系,打通銷售渠道,確保產品能夠賣得出去,賺的到錢。
(三)持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一是強化宣傳,加大衛生扶貧基金審核力度。通過鄉鎮人民政府、鄉鎮衛生院、各醫療機構對衛生扶貧工作相關政策作進一步廣泛宣傳,務必使衛生扶貧相關政策深入到每一個家庭。衛生扶貧基金管理部門加大對申報衛生扶貧基金申報的審核力度,保證申報基金能及時撥付到位。二是結合縣級醫療機構貧困村醫療巡診活動,進一步宣傳米易縣衛生扶貧基金管理辦法:縣域內醫療機構貧困患者住院執行“零支付”,縣域外醫療機構貧困患者住院執行控費10%。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住院、門診慢性疾病和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等屬于救助對象范圍,縣域內醫療機構建立“一站式”報銷服務流程,方便患者就醫等。三是建立健全貧困村鄉鎮基層衛生服務,不斷改善貧困村群眾的健康狀況,采取主動上門服務,進村入戶、巡回醫療的形式,進一步緩解貧困患者看病難的問題,提高貧困患者的診治率。四是提升貧困村衛生室服務能力。積極選派貧困村衛生室醫務人員到上級醫療機構進修學習,在全縣范圍內組織鄉村醫生進行醫療衛生及公共衛生相關知識培訓;醫療服務能力低下的貧困村衛生室由衛生院定期采取巡診方式提供醫療服務。加強鄉鎮衛生院設施設備配置。結合基層服務能力提升、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規范化鄉鎮衛生院建設工作,積極增取資金,為鄉鎮衛生院配備全自動生化分析儀、DR 、彩超等基本設備,加強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業務技能培訓,拓展服務項目,提升服務能力。五是加強貧困村健康教育宣傳。結合四好村建設,在落實“兩癌”篩查、老年人健康體檢、健康巡講等項目活動的同時,加強健康教育知識宣傳,提高貧困人口健康意識;鼓勵慢性病貧困人口及時辦理慢性病證,按照醫保規定享受慢性病門診報銷政策。
(四)持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一是加快醫保結算系統信息化建設,融合實現“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扶貧資助”“一單制”結算。積極配合全市醫保結算系統升級改造改造,進一步優化醫院醫保前臺結算功能,及時融合醫保、民政救助、衛生扶貧等系統功能,盡快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醫實現方便快捷的“一單制”結算。二是加快推進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信息化建設,為貧困人口就近就醫提供醫保支持。助推鄉鎮衛生院城鄉居民醫保信息系統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系統互通建設,早日實現“村醫通”APP上線運行,解決衛生院重復勞動和村衛生室醫保報銷問題,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服務能力,吸引更多的貧困人口基層就醫,讓數據多跑路,貧困戶少跑路。三是加強溝通協調,實現城鄉居民醫保系統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信息系統實時互通。積極協調市縣醫保、扶貧部門,建立兩個信息系統常態化動態調整機制,能夠實現貧困戶新生兒上戶后快速進入扶貧系統,參加醫保后在醫保系統內能夠識別并正常享受醫保傾斜支付政策,打通貧困戶新生兒享受醫保傾斜支付待遇最后一公里。
(五)持續轉變群眾觀念,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一是零距離溝通交流。幫扶干部等要深入到貧困群眾家中進行零距離溝通交流,切實站在貧困群眾的角度去思考和考慮問題,準確掌握貧困群眾的思想動態,對癥下藥、把脈問診,切實傳遞好正能量,幫助貧困群眾立志、提智,要把致富奔康的信心和決心送到心坎上,引起貧困群眾共鳴,幫助樹立“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正確觀念、樹牢擼起袖子加油干、立志拔窮根的斗志。二是強化教育扶貧作用。在貧困地區牢固樹立“崇尚教育、熱愛學習、知識改變命運”的正確導向,切實抓好教育扶貧,完善教育扶貧資助體系,落實教育扶貧對象資助政策,實施貧困學生資助和“三免兩補”政策。加大中等職業教育宣傳力度,加強招生統籌管理,積極引導貧困家庭初中畢業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讓其掌握一門技能,不讓貧困代際傳遞。三是加強技能培訓力度。一方面加強技能培訓力度,提高貧困群眾技能水平,增加務工收入,優先安排公益性崗位;一方面是組織專項招聘會,鼓勵企業優先安排貧困人口就業。四是創新宣傳方式。創新開展鄉鎮微信公眾號、新生活運動、啟明星計劃、農民夜校、星級農戶評選、農家女大課堂、科技“三下鄉”、村級優美家庭等平臺載體,通過壩壩會、文藝表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政策宣傳、技術培訓、知識傳授、思想教育,切實轉變群眾觀念,激發群眾斗志。五是培育典型示范。用群眾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教育引導群眾,效果會更好,進一步挖掘、培育、樹立身殘志堅、勤勞致富的脫貧奔康典型,通過現場看、組織聽等方式讓群眾親身感受。
(六)持續推進“四好村”創建。一是結合“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以“三會”、“五員”作用發揮為重點,積極開展調研,進一步完善“三會”、“五員”職責,建立健全運行機制和考核辦法,充分發揮“三會”、“五員”的引領作用。二是督促指導各鄉鎮制定農戶家庭衛生和秩序“七個好”建設方案,持續推進“七個好”建設,引導農戶養成愛衛生、愛生活的好習慣。三是加強基層綜治中心、雪亮工程建設和網格化服務管理,夯實農村科學化治理平臺。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努力實現鄉風、民風、社風明顯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