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米易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調研報告
來源:縣政府辦 發布時間:2019-08-14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0
關于米易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調研報告
2016年9月,米易縣成為國家(功能拓展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近年來,我縣在農村產業融合上狠下功夫,通過深化農村產業發展、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多產融合新型發展模式,農業經營機制不斷創新,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增加,群眾收入不斷增加。本次調研主要采用現場走訪、與鎮村干部座談等形式,目的是掌握我縣一二三產業融合具體效益情況、存在問題及針對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一、基本情況
2015年12月,國務院在《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明確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對如何開展試點示范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2016年4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國家旅游局等七部門決定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范工程。2016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委決定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范工程。米易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申報創建工作,向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呈報了《米易縣農村產業融合(功能拓展型)發展試點示范縣實施方案》,2016年9月,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7部門批復(川發改農經﹝2016﹞461號)米易縣實施國家(功能拓展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建設。
改革試點要求:至2020年,農業增加值達13.2億元,年均增長4.5%;農業產業總收入達50億元;培育農業龍頭企業30個,運作規范,具有一定規模農業合作社達200個,家庭農場達50家,種養殖專業戶達4000戶;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00元,年均增長約10%,形成農業與鄉村旅游業深度融合,農業與康養產業深度融合,農業與教育和文化創意產業深度融合、農業與農產品深加工業深度融合,產業鏈條完整、利益聯結緊密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工作做法
(一)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加快發展特色農業。一是加快發展河谷區早春蔬菜、二半山區特色水果、中高山干果烤煙三大產業帶,促進米易早春蔬菜、特色水果、優質烤煙、干果核桃及畜牧養殖五大特色優勢農業穩步發展。特色水果“適度規模、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產業支柱效益日漸凸顯;二是引導建立“公司+專合組織+農戶”產業發展模式,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三是加強“陽光米易”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塑造培育、推介營銷和社會宣傳,大力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樹立米易特色農產品品牌形象,截止目前,已累計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61個,培育農業企業品牌24個,“陽光米易”區域公用品牌獲得省級“十大”優秀公用品牌稱號。四是健全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引導,形成了“畜—沼—菜(果)”種養循環模式,實現畜牧養殖業和種植業的互促發展、生態發展,農業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二)加快推進農旅融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一是以“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為導向,大力推進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等新業態發展,初步建成“綠野花香”、“世外桃源”、“枇杷水鄉”等鄉村游景點,培育發展了梅花園等康養休閑度假中心,魚米陽光度假基地認定為省級示范休閑農莊;積極落實紅旗河壩花卉產業園、草場鄉頂上枇杷集成示范農莊等農康融合發展項目;加快創建普威明清風情旅游名鎮、白馬歷史文化古鎮、田壩清真民族示范村、草場梅溪谷鄉村旅游度假區等一批特色旅游名村名鎮,培育一批鄉村旅游精品產品。二是成功舉辦“第七屆鄉村文化旅游節”冬季版、“深呼吸·在米易”、“首屆中國傈僳族文化旅游高峰論壇”等高水平活動獲各方點贊,“米易燈會”、“米易花會”,丙谷芭蕉箐荷花節,新山傈僳族約德節,龍獅大賽等節慶賽會吸引力大增,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縣、四川省鄉村旅游強縣相繼花落米易,丙谷鎮芭蕉箐村榮膺四川省鄉村旅游精品村寨。三是著力提高鄉村旅游酒店業的服務水平及運營質量,按照《旅游飯店星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積極開展星級鄉村酒店復核評定,對縣域內23家四星級及以下鄉村酒店進行復核評定,培訓旅游從業人員270余人次,促進我縣農旅融合產業迅速發展。
(三)延伸產業價值鏈條,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依托獨特的地理、自然、資源、氣候、物產優勢,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重點發展鮮果精深加工、干果深加工、林產品加工、蔬菜深加工、肉食品精深加工、中藥材產業、食品釀造等產業,大力推進農產品商品化處理,提高初加工水平。目前已建成初加工設施132座,其中:冷藏保鮮設施122座、烘干設施10座,農產品冷藏保鮮預冷處理能力達10萬噸、烘干處理能力達0.3萬噸。完成1個縣級電子商務倉儲物流中心、3個縣域物流分中心裝修改造、設備購置、安裝;管理軟件和共同配送信息管理系統購買開發;30輛以上車輛(含冷藏車)整合購置正在穩步推進;完成眾包物流系統開發、應用推廣。
(四)加強經營主體培育,夯實功能拓展平臺。一是依托“五縱三橫”交通網絡,以灣丘、青杠、丙谷鐵路物流園區為中心,以攀西農業產業園區、攀西現代物流基地、北部特色農產品交易中心、普威特色農產品物流園區為節點,以灣丘-青杠-長坡-一枝山-埡口快速路為通道,構建了連接城鄉、聯動周邊、融入全國的物流網絡,形成集倉儲、配送、信息等為一體的丙谷綜合性物流中心。二是依托攀西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加快打造農產品交易中心,加工倉儲中心(包括冷鏈設施),物流及電子交易平臺,綜合服務區(檢驗檢測、農資農機交易配送、技術服務),商務配套、大型出口級中藥材加工貿易中心、農業觀光旅游區、鄉村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農產品交易中心。三是促進電子商務與特色農業和陽光康養旅游等產業協同發展,增強特色優勢產業競爭力。加快構建“1+12+N”的米易電商模式,推動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成了米易電子商務孵化中心。
(五)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激發產業發展活力。出臺《米易縣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工作方案》,編制了19個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大力開展標準化示范創建,啟動了蔬菜、枇杷、芒果等5個標準園創建工作,推行“六統一”標準化生產管理模式,建立田間記錄檔案制度、農殘快速檢測室,對標準園產品實行統一包裝銷售。全縣農業標準化生產率達80%以上,農業投入品統配率達60%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推廣率達98%以上。
三、存在問題
(一)一二三產之間的融合程度不夠深。一是農業產業全產業鏈條不完整,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程度不深,休閑觀光農業層次低,農旅互動性差,農畜產品初加工和冷鏈物流業發展滯后,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引進難,萬民生豬屠宰加工項目停滯,制約特色農產品附加值提升。二是林業產業發展推廣林上林下林周綜合發展的模式,即林上核桃、水果,林下種植中藥材、森林蔬菜、菌類等經濟作物,養殖野生動物和家禽,林周利用林家樂、家庭林場進行鄉村旅游產業,該模式大大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有行之有效的模式。但目前,林上的效益初顯,林下種養殖未跟上,林周產業滯后,故可發展空間未充分利用。建議強化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的招商引進,在土地、項目上給予優惠政策,特別是對開發高端精加工產品的給予全方位的政府扶持,使之效益最大化。
(二)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不足。多數企業、專合社經營管理方式落后,規范化管理水平低,人員素質不高,專業化服務能力低,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凝集力、帶動力不強,帶動農民發展特色產業、促進增收的能力不足,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生產模式仍是產業發展主流,市場牽龍頭、帶基地、連農戶、促產業的產業化經營發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建議大力扶持培育自覺與廣大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的新型經營主體,引導新型經營主體之間進行聯合經營、合作經營,進一步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的服務能力。
(三)社會化生產服務體系還不健全。一是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環節的專業化服務不足,農戶生產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弱,影響效益提升和產品質量安全。二是產后營銷和市場信息服務不足,農戶銷售產品仍然承擔著流通過程中的大部分風險。三是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狹窄,農民認同度不高,易出現理賠糾紛。
四、原因分析
(一)產業融合發展層次較低。當前我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在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村各產業之間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一是產業融合鏈條短,附加值偏低。二是利益聯結松散,合作方式單一。目前的利益聯結機制仍以訂單農業為主,而且訂單農業違約率較高,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方式比例很低。三是農業多功能挖掘不夠,休閑農業、旅游農業以觀光為主,文化傳承、人物歷史、風土鄉俗等觸及不多,高品位、多樣性、特色化不足。
(二)產業融合存在要素瓶頸約束。目前,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供給不足,成為許多地方推進農村產業融合面臨的突出制約。如以農業為依托的休閑觀光度假場所、各類莊園、酒莊、農家樂,以及各類農業園區中涉及餐飲、住宿、會議、大型停車場、工廠化農產品加工、展銷等永久用地,必須嚴格按建設用地進行管理,導致許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難以正常實施。一些電商的經營場地、倉儲用地和大規模培訓場地用地也難以得到滿足。現有的農村金融產品、服務和貸款抵押方式相對較少,租用土地及大量農業設施又不能抵押,能夠得到銀行貸款的規模十分有限,直接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比較突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缺乏專業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不高。
(三)產業融合主體帶動能力較弱。目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普遍存在著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不強的現象,一是有實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少,部分合作社不具備自我發展能力。二是部分新型經營主體結構單一、管理粗放、經營能力不強,大多數合作社“有名無實”,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規模小,參與融合能力差。三是部分經營主體創新能力不足。一些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個性彰顯不力,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特色內涵、農耕文化、傳統文化、人文歷史、民族特色等有待進一步挖掘。
(四)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目前許多地區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相關的農村供水、供電、供氣條件差,道路、網絡通訊、倉儲物流設施等不發達,與城鎮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銜接性不強。農村路網不完善,道路等級低,自然村之間及村內道路硬化率低; 農村電網改造滯后,農村電壓不穩定,電費價格偏高; 部分地區農村水利和飲用水安全設施不足,人畜飲水安全問題突出; 農村信息網絡建設滯后,倉儲物流設施嚴重缺乏; 面源污染嚴重,農村垃圾集收運和污水處理能力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延緩了新業態的發展,增加了特色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加大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成本和風險。
五、建議和對策
(一)必須深化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對農業實施一體化管理服務水平。繼續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在確保政策性金融供給的同時,積極開展金融制度創新,提高村鎮銀行的覆蓋面,拓展商業銀行對農村信貸業務范圍,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健康發展。
(二)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發展,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協會、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工商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探索融合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培育知名品牌。在工商登記、土地利用、品牌認證、融資租賃、稅費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
(三)大力支持發展多種類型的產業新業態。加強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業態形式,推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與現代農業結合,構建依托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促進智能化農業、精準農業的發展;引入文化、民族以及現代元素,對傳統農業種養殖方式、村莊生活設施面貌等進行特色化的改造,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創意農業、景觀農業、休閑農業、農業文化主體公園、農家樂、特色旅游村鎮;利用生物技術、農業設施裝備技術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特點,發展現代生物農業、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支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在農產品、生產生活資料以及工業品下鄉等產購銷活動中,開展O2O、APP等。